本篇學習筆記, 摘自 任不寐牧師

CSMP聖經課程, 影音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EsUr2CgEw&list=PLkYuhuWK3UJkcS-kwUdJ4rreIH_3acopx&index=16

不寐之夜, 講章網址: http://www.bible.url.tw/bmzy-montrealccc-com/2018-09-21-4955.html


創世記 1:1-2 結構


起初神創造天地(1:1)- 父與子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1:2a)- 這世界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1:2b)- 神的靈

1:1 與 1:2b : 神(אֱלֹהִים),或神的創造(בָּרָא)與靈的運行(רָחַף);以及天地與水。

中間 1:2a 讓我們看見地的狀況,這裡一個幽暗世界(以弗所書6:12),是新創造的起點。

約翰壹書3:8的起初(ἀπ᾽ ἀρχῆς),及約翰福音1:1中的太初(Ἐν ἀρχῇ),與創世記1:1的起初(בְּרֵאשִׁית),都是沒有定冠詞的起初,是一個過程。

還可以參考約翰福音8:43-45「你們為什麼不明白我的話呢?無非是因你們不能聽我的道。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ἀπ᾽ ἀρχῆς)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我將真理告訴你們,你們就因此不信我」。

換言之,創世記1:2乃是魔鬼的作為,而不是神的作為;魔鬼不是神創造的,乃是受造的天使墮落而成。但創造之主要為新天新地勝過這一切,要為我們勝過這一切;因為神就是愛。創造(1)之後,天使反叛墮落為魔鬼(2a),但神要藉著新的創造勝過魔鬼。

一、父與子

「起初神創造天地」
(בְּרֵאשִׁ֖ית בָּרָ֣א אֱלֹהִ֑ים אֵ֥ת הַשָּׁמַ֖יִם וְאֵ֥ת הָאָֽרֶץ)

以「אֵת」為中心,前後呼應三個概念,分別指向創造主與受造物。而「אֵת」預表基督(參見下文),是創造主與受造物之間的中保。創世記1:1也讓我們看見一個完整或科學的宇宙:時間(起初)、空間(諸天)、物質(大地)、運動(創造)與上帝,特別是創造之主與受造之物之間的中保基督。顯而易見,有一個殘缺破碎,或扭曲顛覆的世界觀,在那個世界裡面,沒有上帝,沒有基督,只剩下百無聊賴的時空與毫無意義的運動和莫名其妙的物質。於是各種反上帝和敵基督粉墨登場,將世界變成說謊的舞台和殺人的刑場。唯有神的話語將我們歸回道路、真理與生命。與此相關,一個很萌的問題是:如何知道這一切的。答案很簡單:來自神的啟示。當然,這同時也是一種歷史傳承。仔細計算創世記5章和11章的家譜,我們就能看見,亞當活到了拉麥的時代,拉麥活到了閃的時代,閃活到了雅各的時代,而雅各將創世記憶傳承給了約瑟;約瑟的傳統可以在埃及直到摩西。這是聖經記載家譜的意義之一。

當然不是主張所有聖經字句都需要向以下這樣拆解來分析,只是借此提醒重視創世記1:1;但並不排除其中有屬靈教導的可能性。

1、「起初」(בְּרֵאשִׁית)

一個不帶定冠詞的「起初」在語法上可以被視為一個專有名詞,這是獨一無二的起初,與神相關;這是萬有之初,是人無法理解的起初,是真正的、唯一的、無可比擬的起初,這是太初(約翰福音1:1;另參以賽亞書40:21,41:4;箴言8:23等)。神在起初之先。不僅如此,神是靈(約翰福音4:24),是自隱的神(以賽亞書45:15),唯有藉著祂的兒子才能向人類啟示自己(約翰福音1:18)。於是聖經第一個字以及第一句話都是指向基督的。這不是什麼靈意解經,這是新約聖經的常識,也是舊約字句的精義。與所有創世神話不同,創世記開篇不是讓我們聚焦太空和靈界,而是讓我們矚目基督(申命記29:29,約翰福音3:12)。這不僅可以讓我們避免迷信與虛妄;而且可以讓我們藉著基督認識神(約翰福音1:18,14:9)。

這「起初」一字所顯示的奧秘如下。還可以平行以賽亞書46:9-10「你們要追念上古的事,因為我是神,並無別神,我是神,再沒有能比我的。我從起初(בְּרֵאשִׁית)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而在整卷聖經結束的地方,主耶穌三次強調,祂就是這個「起初」(啟示錄1:8;21:6;22:13)。

(1)「בְּ」

希伯來字母表中的ABC(אבג),大約相當於中文的天地人,或者說上帝、教會和人類。在創世記1:1中C(ג,和甲骨文的人相似)還沒有出現。創世記第一個字母是B(ב),指向是神的家。這個「家」或「聖殿」或「教會」是創造的終極目標(馬太福音16:18)。

(2)「בְּרֵ」

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兒子,指向聖子基督。「בְּרֵ」在舊約中出現了8次(以斯拉記5:1,5:2,6:14;但以理書3:25,5:22,5:31,7:13;另參詩篇2:12,箴言31:2——共12次),阿拉姆語(Aramaic)聖經中用之表達兒子這個概念;而一般認為主耶穌使用的就是阿拉姆語。希伯來語對應的概念是「בֵּן」。值得一提的是,新舊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合起來就是「בֵּן」。大致而言,「בְּרֵ」可以是詩性語言中表示兒子的頭銜——耶穌是神的兒子;而「בֵּן」主要指人的兒子。當然,「בְּרֵ」可以指in the Son。這個句子也指「在基督裡」——這是聖經的一個核心概念,一切都是在基督裡創造的,為基督,歸向基督。

(3)「בְּרֵא」

按構詞法可以理解為Son of God;或in the Son of God,或the house of the Son of God 。而這3個字母所構成的動詞就是下文的「創造」一詞。一方面,創造是在神兒子裡面的創造;另一方面,創造的核心行動是在基督裡建立教會。這個道理可以參考希伯來書3:6,「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希伯來書10:21,「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值得一提的是,「רֵא」可能就是埃及的太陽神拉(Ra),也化身為公牛。因此從這裡已經看見了異教偏轉的「文字根據」——in Ra。

(4)「רֵאשִׁ」與「רֵאשִׁית 」

「רֵאשִׁ」這個陽性名詞含義豐富:如以弗所書5:23,「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歌羅西書1:18,「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與此相關,「בְּרֵאשִׁ」這個合成詞也可以指在基督裡,也可以指in mind,在思想裡,心中計劃等等:「耶和華的籌算永遠立定,他心中的思念萬代常存」(詩篇33:11)。「רֵאשִׁית 」應該是「רֵאשִׁ」的抽像名詞。這個詞的另外一個含義是first fruits。如出埃及記23:16,「又要守收割節,所收的是你田間所種,勞碌得來初熟之物。並在年底收藏,要守收藏節」;哥林多前書15:20,「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另參哥林多前書15:23;雅各書1:18;啟示錄14:4)。

(5)「אשִׁ」與「רֵאשִׁ」

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火」(רֵאשִׁ)可以指在火中顯現的兒子。在某種意義上,舊約上帝啟示為烈火,這與燔祭和律法以及審判相關;而神常常在火中顯現。

(6)「שִׁי」與「רֵאשִׁי」

「שִׁי」這個名詞的意思是gift, present, gift offered as homage,可以翻作恩典。如詩篇68:29,「因你耶路撒冷的殿,列王必帶貢物獻給你」(另參詩篇76:11;以賽亞書18:7等)。這樣一來,「רֵאשִׁי」可以解讀為藉著神兒子顯明的恩典。

(7)「שִׁית」與 「־ית」

「שִׁית」基本含義是garment,衣服,遮蓋。如詩篇73:6,「所以驕傲如鏈子戴在他們的項上。強暴像衣裳遮住他們的身體」(另見箴言7:10)。大洪水前後各有一場重要的遮蓋事件或恩典行動。創世記3:21,「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創世記9:23,「於是閃和雅弗,拿件衣服搭在肩上,倒退著進去,給他父親蓋上。他們背著臉就看不見父親的赤身」。而這是新約的相關信息:羅馬書13:14,「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加拉太書3:27,「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以弗所書4:24,「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另參羅馬書4:7,「他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雅各書5:20,「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等等。־ית作為詞尾,以強調男性或女性。上帝在基督裡造男造女,耶穌拯救男人和女人。

(8)「בְּרֵאשִׁית 」

字母「ת」指十字架形狀的標記或記號,而「י」的形象是手臂,代指工作。「שִׁ」是牙齒,指向毀滅和死亡。於是「בְּרֵאשִׁית」這個字確實可以讀出這樣的含義:神的兒子被人手和神手棄絕在十字架上而死。換言之,一切都是藉著基督之死而創造的。至於人的手和神的手在十字架現場的工作,可以參考如下信息:馬可福音8:31;馬太福音27:46;路加福音22:21;使徒行傳2:23等。「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哥林多前書1:18)。

2、「創造」(בָּרָא)

首先,創造的主體只能是神;任何受造之物都不是創造之主。其次,創造總是從無到有的行動(羅馬書4:17;希伯來書11:3),而創造的結果一定是前所未有的新事,並且一定是完全的工作或完成品。最後,這是「在神的兒子裡面」的創造;而創造旨在為神(א)的兒子(רָ)造一個家(בָּ)。與此相關,這個動詞和賓語之間從來不用任何介詞。關於起初創造與教會建造之間的關係或奧秘,重新檢索以弗所書3:1-21 ,而這是希伯來文舊約聖經最後一節經文:「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願耶和華他的神與他同在」(歷代志下36:23)。

「בָּרָא」不僅指向聖殿的創造,也指向上帝在聖殿裡創造愛情與喜樂(以賽亞書65:17-19)。

希伯來文中動詞在名詞前面,是為讓人藉著動作認識實施動作的主體。這個邏輯也與以下兩大事實平行。 第一、「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20)。 第二、「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בָּרָא」基本上指從無到有或無中生有的創造;因此創造的對象就是創造主的見證。在創世記1-2章中,這個動詞的主語只能是神;而賓語包括:天地、魚與鳥、人。 另外。「בְּרֵאשִׁית בָּרָא」可以交叉結構:神的兒子死了,又復活了——創造乃是指向復活的神跡。這一點正如約翰福音20:9所見證的,「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教會就是基督復活之後的新創造(馬太福音28:18-20)。

3、「上帝」(אֱלֹהִ֑ים)

上帝是一個行動和說話的上帝,因此祂的存在不言自明;因為祂的行動和話語就在我們周圍,也在我們身上;更在基督(使徒行傳14:17,17:27-28,31)。唯有聖經是聖經,將神啟示為創造主和自有永有者,最後是十字架上的基督。創造主及其存在不需要受造物質疑和討論,這也是約伯記中上帝對約伯的基本啟示,並最終讓我們看見基督就是神的智慧和神的奧秘,祂與父本為一。

「אֱלֹהִ֑ים」是「אֱלוֹהַּ」複數形式。「אֱלוֹהַּ」應該是「אֵל」擴展形式,而「אֵל」指神。又因動詞「創造」是單數,因此這個主謂結構被基督教用來預表三一神(另參馬太福音28:19;在語法上這個證明不是充分的)。這是在基督裡或神的兒子裡面的三一神的創造。「אֵל」也是「אַיִל」的縮寫,後者的原意是指公羊(ram)。如創世記22:3,「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料,有一隻公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另參創世記15:8-10等)。

這五個字母也有各自的含義。「אֱ」指神,「ל」指牧羊人的權杖——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牧者,基督是好牧人。「הִ」是一個舉手站立的人,一方面,神會來到人中間或向人啟示自己;另一方面,神是人的神,是賜人生命的神。י指手或工作:「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翰福音5:17)。「ם」指水,眾水,海——指向審判和死亡——上帝在水面上工作,帶領人出死入生。這一點正如下文所顯明的: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另外,前3個字母也是一個獨立的單詞:「אלה」,即代詞these,這些;而其動詞的含義是to swear or curse。而「יָם」也是一個獨立的名詞,即海。那麼「אֱלֹהִים」也可以解釋為:神是用眾水咒詛遍地的神。這是舊約聖經最後一節經文:「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拉基書4:6)。總而言之,上帝是眾水之上工作的上帝,這是舊約神常見的形象和工作(創世記6:17;詩篇29:10等)。那麼咒詛是如何廢除的呢?我們還可以把這五個字母看成三個概念:道成肉身的基督(הִ)是神(אֱלֹ)與咒詛(ים)之間的中保。不僅如此,「הִ」,也用作定冠詞的標誌,在創世記1:1中也出現在「天(הַשָּׁמַיִם)」和「地(הָאָֽרֶץ)」的前面——祂的的確確是天地的主,而且讓天和地在祂裡面都和好了。

由於「אֱלֹהִ֑ים」這個概念中既包含牧者也包含漁夫(海)的信息,似乎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神及其僕人從始至終帶著這兩大喻像。動物大致上劃分為水中動物(魚)和陸地動物(羊),都在耶和華的權柄與恩典之下。舊約的選民是耶和華草場上的羊,神藉著律法建造和引領他們。「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加拉太書3:24)。在新約時代,罪人更徹底顯示為海中的生命,是被咒詛的罪人,因此更需要基督的救贖(這是從登山寶訓到153條魚的邏輯)。因此使徒多是漁夫和橫亙滄海奔赴海島的僕人。

4、中保(אֵת)

在創世記1:1中有兩個不可或缺的小品詞:「אֵת」。他們非常非常的重要,遺憾的是,除了希伯來文,幾乎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和語言能將之翻譯出來,至少英語和漢語都無法將之對象化。這兩個小品詞是用於連接及物動詞和直接賓語的。他們至少有兩個重要作用。

第一、創造這個動作一定有一個具體的對象,換言之,神的工作一定有結果,不可能萬事虛空。或者是即使萬事虛空,但神的工作和話語一定成就。這一點可以參考以賽亞書55:10-13。主耶穌只是用話語行醫治的神跡,這也表明,神的工作指向具體目標,並一定成就祂的旨意。俄珥巴或以斯貼啊,你以為你退卻神的旨意就能被攔阻嗎?

第二、在神的工作和具體對像之間必須有中保,這個工作才能完成。在希伯來文字母表中共有22個字母,首尾兩個字母構成這個連接詞。KJV勉強翻出來的,「אֵת」這個字在舊約中出現22次;在創世記1:1-5出現3次(1:4)。但「אֵת」是舊約聖經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אֵת」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預表基督。首先,這兩個字母可以指向十字架上的神。其次,這兩個字母就是主耶穌自己的名字:啟示錄1:8,「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乃希臘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另參啟示錄21:6,22:13)。另參以賽亞書44:6,「耶和華以色列的君,以色列的救贖主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除我以外,再沒有真神」。最後「אֵת」可以代表所有希伯來字母表或聖經或真理,一方面,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神;另一方面,主說「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約翰福音18:37b)。神的話就是生命就是靈,惟真理讓人得以自由。

5、天地(הַשָּׁמַיִם וְאֵת הָאָֽרֶץ)

雖然「天地」作為成語在希伯來人那裡可以代表世界和宇宙或萬有。上帝創造一切或萬有,祂是所有受造之物的創造主,唯有祂是非受造的。這也意味著,天上地下所有的君王都在基督權勢之下,對天使、偉人以及天和地的崇拜都是偶像崇拜,甚至是一種變形的撒旦教。中國的「天學」和「心學」一樣,不過就是一場虛妄或巧計。但另外一個事實不能忽略:這世界或宇宙二元為天和地,這有重要的神學含義——我們是天上的國民(腓立比書3:20);存在天上的盼望(歌羅西書1:5);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希伯來書11:16,12:22);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得前書1:4);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歌羅西書3:1);「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歌羅西書3:2)。這個天地的二元世界,至少讓我們思想兩個事實。第一、這地敗壞了。第二、神的兒子裂天而來,藉著祂的死,使天地和好——基督和祂的十字架成了雅各的天梯:「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約翰福音1:51b)。

「הַשָּׁמַיִם וְאֵת הָאָֽרֶץ」天與地,或者眾水與地。天地之間是基督,而且是帶著釘子(「וְ」)的基督;或者從天而降,搭支帳篷住在地上的基督(約翰福音1:14)。其次,這個句子與下文應該是交叉呼應的:「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其中「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呼應「地」;「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呼應「天」。最後,「天」這個概念是複數,因此可以相當於「眾水」或「諸天」;而地是單數,宇宙間只有一個地球。這一切都是真的。

天(שָׁמַיִם),按字母說,這個字可以解釋為「死亡之海」;或「人不死就不能生」(哥林多前書15:36)。因此天可以指向水的兩種工作:審判與復活——這幾乎是洗禮的真理:(羅馬書6:3-5);(馬太福音3:16-17)。而根據下文(創1:6-10),天的確是從水(מַיִם)中造出來的。

地(אֶרֶץ),神的兒子是道路。 那麼「הַשָּׁמַיִם וְאֵת הָאָֽרֶץ」這三個字也可預表基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約翰福音14:6)。上帝愛惜祂所創造的這個世界,但魔鬼卻在敗壞這個世界。於是神要重建天地。天地之間會發生這樣的故事,或耶和華要這樣震動天地(路加福音2:13-14)。另外值得強調的是,聖經根本沒有講述天地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彷彿對這個過程完全不感興趣。然而真相可能是:這個「科學過程」與救恩真理無關,也超越歷世歷代人類的理解能力。聖經的目的是為教會和救贖(使徒行傳20:20,27)。

二、空與暗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וְהָאָ֗רֶץ הָיְתָ֥ה תֹ֙הוּ֙ וָבֹ֔הוּ וְחֹ֖שֶׁךְ עַל־פְּנֵ֣י תְה֑וֹם)

1、以經解經

這句話同樣是7個字,這是一場完全的虛空與黑暗。拉撒路死了四天了,徹底死了(約翰福音11:17)。

最新的譯法是:Now the earth was void and desolate, and was over the face of the deep(Samuel)。另外學者們廣泛注意到,這個句子重複出現在耶利米書4:23-27。然後事實不僅如此。

首先請注意這個主謂結構:「וְהָאָרֶץ הָיְתָה」。這個主語和動詞的順序與第1節中主語和動詞的順序是顛倒的:「בָּרָא אֱלֹהִים」。一般來說,當一個完成時的動詞至於主語之後,常常表示正在敘述的歷史事件突然發生了偏轉甚至顛覆。這個道理可以參見以下平行經文:創世記3:1(וְהַנָּחָשׁ הָיָה),4:1(וְהָאָדָם יָדַע)……。因此有人將「הָיָה」翻作 became 不是空穴來風。

其次我們注意到,「וְ」被人翻譯成了 now,這是一種偏向於 Gap 的翻譯。然後我們看動詞「הָיָה」,是創世記第二個出現的動詞。創世記1章中的動詞的主語基本上都是神,特別是「創造」;但這個動詞的主語是「地」。換言之,這個空虛混沌不是神的創造或神的工作,而是地自己的行動;並與神的創造形成平行甚至對立的關係。總而言之,「空虛混沌淵面黑暗」是出於地自己,不是出於神(約翰福音8:44)。值得一提的是,啟示錄中有兩段經文談及地和海:啟示錄7:2-3,啟示錄12:12。

混沌(תֹּהוּ)。這是一個用釘子釘人十字架的地方。這個字的動詞含義應該是to lie waste——虛謊。這個陽性名詞在舊約中出現了20次,幾乎都是負面的概念。這是一個撒旦之子作假見證陷害撒旦之子與光明之子的罪惡之地,是神咒詛臨到的荒野死亡世界,以及假神崇拜而被拆毀之地。約伯記26:5-13,約伯講述了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以賽亞書45:18-19,清清楚楚,那場「混沌」不是神干的。

空虛:「בֹּהוּ」。他們用釘子把人釘在「聖殿」中,但這這些審判毫無意義,人對人的審判不是終極審判;在殿堂釘別人十字架的人在大寶座面前將接受終極審判——你怎樣論斷人,就怎樣被論斷。這個陽性名詞在舊約中只出現3次:以賽亞書34:11,耶利米書4:23,虛空贏得了被虛空的懲罰。

黑暗,「חֹשֶׁךְ」;封閉,死亡,馴服。這個字可能是動詞「חָשַׁךְ」,to be or become dark, grow dim, be darkened, be black, be hidden(出埃及記10:15;約伯記3:9,38:2等)。黑暗就是黑暗,這沒有什麼「好辯解的」。這個名詞在創世記1章中出現4次,都是與光明對立的概念(4,5,18)。聖經中的黑暗絕非什麼自然現象,而是與罪惡相關(sinister)。這黑暗也是埃及地罪惡贏得的懲罰(出埃及記14:20)——創世記和出埃及記的作者只有一位就是摩西,這位學了埃及一切學問的摩西,應該按著文字常識統一使用「黑暗」這個概念。約伯也用這個詞表達咒詛(約伯記3:4-5,10:22,12:22,17:13等)。先知以賽亞詛咒那些將黑暗解釋為光明或「非存在」、「非實存」、「匱缺」、「未完成的」(not yet)、「次等事實」。一切以暗為光或非光非暗的道理,不過魔鬼藉著希臘-羅馬文化對啟示真理的一種劫持。但先知說:「禍哉,那些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甜,以甜為苦的人」(以賽亞書5:20;另參5:30,9:2)。主自己更把黑暗與魔鬼權勢等同;而使徒不斷將黑暗之坑視為天使犯罪之後被拘留的地方;並呼喊百姓棄暗投明。

淵面(תְּהוֹם)。如果這個名詞是「הוּם」與「תְּ」合成的,那麼這個字有「沸騰的火湖」之意,燃料彷彿是十字架。動詞「הוּם」的含義是:to distract, ring again, make a (great) noise, murmur, roar, discomfit, be moved(申命記7:23,哈巴谷書3:10)。創世記用這個字指毀滅的大淵(創世記7:11,8:22)。阿摩司書7:4這樣使用這個字:「主耶和華又指示我一件事。他命火來懲罰以色列,火就吞滅深淵,險些將地燒滅」。而一些聖經版本將之翻作abyss,即深淵,無底洞,甚至如同陰間(約拿書2:6;馬太福音12:40)。箴言8:24說深淵是後來加添的(加拉太書3:19):「沒有深淵,沒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因此,這個詞應該就是啟示錄中回應的無底深坑(啟示錄9:1,9:2,9:11,11:7-8,20:1,20:3;另參路加福音8:31)。但深淵也可能被翻轉成為祝福;因為聖靈可以從撒旦權勢之下將人拯救出來,基督有能力把妓女重造為新婦,把石頭建造成彼得(創世記49:25;申命記33:13)。這是以賽亞書51:9-11的見證。

面(פָּנִים)指深淵的表面,這個字與下文的水「面」平行。這個「面」可能用來表示一種秩序的恢復或重建,或基督凌駕於魔鬼之上的勝利。因此,我們既不能將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看成是神的創造,也不能無視其所充分呈現出來的負面事實。如果我們對聖經是認真的,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彷彿被逼到了Gap理論面前——然而Gap理論是真理嗎?與聖經完全周延嗎?

2、或有間隙

間隙可能是存在的;但間隙可能不在創世記1:1與1:2之間;而可能在創世記1:1-2與1:3之間。一方面,間隙理論用以迎合進化論「長歷史」的觀點、動機和邏輯是錯誤的。另一方面,聖經多次多方強調神6天創造,這是無法辯駁的基本事實。而所謂神看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那些邏輯很難周延。我們只能接受一個基本的啟示:上帝在6天,就是24小時為基本單位的6天創造了現在的世界。當然,最多你可以將之定義為上帝的7天時間,但也只能到此為止。然而引用聖經一概反駁間隙理論的邏輯同樣存在諸多漏洞。我們可以簡要討論一下那些反對的聲音及其理由。

第一、黑暗也是耶和華造的(以賽亞書45:5-8)

這裡的黑暗是「懲罰性關稅」,與創世記中的創造無關。簡而言之,上帝興起黑暗去懲罰黑暗。如果本來沒有黑暗,上帝偏偏要造出黑暗來,這個上帝就是加爾文主義的上帝了。這一點可以參考彼得後書2:4-6,一方面,第4節所強調的事實一定發生在大洪水之前,最合適的時間和語境只能是在創世記1:1-2;另一方面,「丟在地獄,交在黑暗坑中」的「黑暗」,只能是神對黑暗之子的懲罰。

第二、上帝在6天創造天地海與萬物(出埃及記20:11)

1, 出埃及記20:11使用的「創造」不是創世記1:1中那個從無到有的「創造(בָּרָא)」,而是「עָשָׂה」,這個動詞一般指在現有的物質基礎之上的進一步形成,使用並完成等等。

2, 出埃及記20:11中的「海(יָם)」,並不是創世記1:2中的「水」,而是創世記1:10中的「海」。因此,出埃及記20:11可以與創世記1:6-10及以下的經文平行。換言之,出埃及記20:11未必涵蓋了創世記1:1-2的過程;但可以指創世記1:3-2:3的所有過程。因此我們仍然可以堅持上帝在6天創造世界的基本真理;甚至更加有力地堅固了它。

第三、亞當犯罪之前宇宙中沒有死亡

哥林多前書15:21-22,人的犯罪和死亡的確是從亞當開始的。但天使背叛上帝成為魔鬼一定發生在亞當事件之前,至少在創世記3:1之前,甚至應該在創世記2:15-17之前:如果沒有仇敵,「修理看守」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沒有「死」的試探,上帝就是在教導亞當完全不可能明白的事。哥林多前書15章以及新約的相關信息論述的只是「人之死」,而並非咒詛和地獄本身。啟示錄等書卷不斷提醒我們,地獄首先是為魔鬼及其差役預備的,而我們不知道無底坑何時存在的。不僅如此,若談到所有生命如植物的死亡,那一定在亞當之前就存在了:「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創世記1:29)——這些植物在亞當之前就在經歷「死亡」。換言之,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的時期沒有人的死亡,但有黑暗的權勢,這與哥林多前書15:21並不矛盾。

結論:間隙更可能發生在創世記1:1-2與3節之間。 即在神說或第一天創造之前,可能有一個超越我們理解能力的「時間」,因為時間如果從「第一天」開始, 那麼我的理性無法理解和闡釋「時間開始」之前的「時間」以及「空間開始」之前的「空間」。然而我們只要堅持從創世記1:3起,第一天到七天是正常的物理時空就可以了。而檢索全部聖經,創世記1:2只能指向天使背叛上帝墮落為魔鬼這個基本事實。否認這個清清楚楚的事實及其清清楚楚的經文的任何觀點,只能出於魔鬼自己。創世記3:14-15對蛇的咒詛,不是上帝從起初或第一次對魔鬼的態度,應該為強調「牲畜野獸」,「女人的後裔」對魔鬼的勝利——在創世記1:2中尚無可能預言「牲畜野獸」以及「女人的後裔」——而從創世記3:1開始,魔鬼劫持了蛇,試探了女人;神在歷史中相應地按公義宣告審判。

三、水與靈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וְר֣וּחַ אֱלֹהִ֔ים מְרַחֶ֖פֶת עַל־פְּנֵ֥י הַמָּֽיִם)

也可以按三段論的邏輯理解創世記1:1-2的內部關係。無論如何,那創造天地的神要在聖靈裡翻轉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的現實。用風形容聖靈,以及風藉著水開闢一個新的時代,就是逃離黑暗的國度進入應許之地,摩西一定非常熟悉這一神跡(出埃及記14:20-25)。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創世記8:1);(使徒行傳2:1-4)……而這是主耶穌自己對風、水、聖靈、聖靈運行及其有關重生的定義(約翰福音3:5-8)。因同樣的緣故,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1、基本概念

第一,聖靈

在交叉結構中,神的靈(וְרוּחַ אֱלֹהִים)與神創造形成呼應關係。「רוּחַ」,這個概念可以對應如下中文:風,氣,靈等。動詞「רִיחַ」的基本含義是to smell, scent, perceive odour, accept(創世記8:21等)。「רִיחַ」重複出現在創世記3:8,以及創世記6:3。而在創世記6:17翻作「氣息」:「看哪!我要使洪水氾濫在地上,毀滅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另參創世記8:1,創世記41:38,具體怎樣解釋這個字,只能根據語境。而當靈與神連接使用的時候,至少在創世記的語境中,基本上指向審判以及秩序的重建。當然,這一切都是三一神的創造工作。

新約聖經中怎樣記載聖靈為聖子作見證的。首先,符類福音記載的基督與聖靈,涵蓋誕生、受洗、試探和傳道4個方面——聖靈見證基督勝過世界和魔鬼,開天闢地:馬太福音1:20-21,4:1;馬可福音1:8-13;路加福音1:35-37,2:25-27,3:21-22,4:14-19。其次,約翰福音和使徒行傳中的聖靈見證教會的誕生與發展:約翰福音1:32-34,14:16-17,14:26,15:26,16:7,16:13,約翰福音20:21-23;使徒行傳1:8,2:37-39等(另參馬太福音28:18-20)。也正因為如此,第二節經文中的聖靈,與第一節經文中的聖子形成交叉呼應的關係。但是若要完全打開這其中的奧秘,只能等到聖靈感孕的新約時代。屬靈的人必能看見創世記第一章與馬太福音第一章之間聖靈工作的平行。

第二、運行

聖靈在工作,祂要改變現狀,達成合神心意的結局。描述聖靈工作的動詞是「רָחַף」。按第一個概念,「運行」可以代表一個漫長的孕育、緩解和安慰的過程。而第二個概念,這個過程完全是在聖靈控制之下進行的神聖行動。這個動詞只出現3次。首先,申命記32:11「又如鷹攪動(רָחַף)巢窩…」,用之描述了一場救贖行動,而且是出黑暗進入光明的救贖行動。另參出埃及記19:4,以賽亞書40:31。甲骨文的風與大鳥相關,而新約也這樣形容聖靈的降臨:像鴿子一樣。這一切應該不是偶然的。

靈行水上,風生水起。這又是約伯的見證(約伯記26:12-13)。值得強調的是,「מְרַחֶפֶת」這裡是一個分詞結構,應該是表述過去反覆發生的事件;而且應該是描述主動詞「הָיְתָה」的伴隨動作——在聖靈運行的過程中,地正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如果這種理解是對的,那麼在創世記1:2與1:3之間存在間隙就更為可能了。這應該意味著,神定意在水面上工作,長期而反覆地工作,直到「成了」。另請注意創世記1:1-2的三個動詞(它們大致上可以平行以下三大主題:神的創造,鬼的叛亂,神的救贖);及其與創世記1:3-31之間的關係。

其次,先知耶利米用這個概念描述一場產難或枯骨復甦,「我骨頭都發顫(רָחַף)」(耶利米書23:9-12)。「רָחַף」這個動作也指向一場救贖。這是枯骨和風或聖靈的故事(以西結書37:9-10)。無論如何,這是一場「共振」(以賽亞書18:1-2a)。

第三、眾水 如果不瞭解上文,我們一定會質問:水是從哪裡來的。「הַמָּֽיִם」,the waters,特定的複數,這些眾水。「מַיִם」在舊約中出現了582次。水和靈指向審判與重生,這是貫穿聖經的真理或洗禮的真理。如主耶穌的教導:「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翰福音3:5)。至少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創世記1:2中的水與大洪水一樣代表著審判和復活。而若要理解「這裡的眾水」,必須打開聖經最後一卷書啟示錄1:15, 8:10-11,14:2,19:6,21:1,當看見普世救恩的真理。

2、平行經文

創世記1:1-2是整卷聖經的總綱和神學範式;換句話說,整卷聖經或以教會為中心的人類歷史不過是創世記1:1-2的螺旋式重演。一個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的舊時代被審判,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天闢地,都會重現創世記1:1-2或創世記1:1-5的邏輯。而且黑暗的勢力總是世界的王及其差役,光明的國度總是聖靈感孕的基督事件和福音的復興。我們可以按這樣的道理再一次檢索聖經的歷史:

面對眾王的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a, 亞當之後的新人類,亞伯和以挪士(創世記4:9-24)
b, 挪亞以後的新人類(創世記6:1-6…10:8-12)
c, 亞伯拉罕進入應許之地(創世記14:1-12)
d, 耶穌基督降生(馬太福音2:1-3…16-18…22-23,路加福音1:5…2:1-2…3:1-2)
e, 教會歷史的序幕(使徒行傳4-12章),耶路撒冷教會遭遇逼迫,彼得等使徒面對掌權者和希律王;使徒行傳21-28,外邦教會建立遭遇逼迫,外邦使徒保羅面對掌權者和眾王以及猶太人,外邦人。
f, 耶穌基督復臨(啟示錄17:1-18)

魔鬼是世界的王,從起初到末了,魔鬼及世界眾王是基督教的仇敵。我們繞不開Gap中的世界之王,也繞不開世界政治、掌權者及其黑暗,儘管我們必須靠主勝過政治的試探,又堅守純正的真理,放膽傳道。因為新天新地只能從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啟程(啟示錄16:14)。而這是神給我們的警告(啟示錄21:8)。教會不能掩面不看魔鬼和掌權者,但教會只能靠基督和神所賜的軍裝得勝有餘。這是先知對推羅王的審判(以西結書28:8-9),這是我們的使命(馬太福音16:18-19)。


本篇學習筆記, 摘自 任不寐牧師

CSMP聖經課程, 影音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EsUr2CgEw&list=PLkYuhuWK3UJkcS-kwUdJ4rreIH_3acopx&index=16

不寐之夜, 講章網址: http://www.bible.url.tw/bmzy-montrealccc-com/2018-09-21-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