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筆記, 摘自 任不寐牧師

CSMP聖經課程, 影音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0JKJS662Y&list=PLkYuhuWK3UJkcS-kwUdJ4rreIH_3acopx&index=14

不寐之夜, 講章網址: http://www.bible.url.tw/bmzy-montrealccc-com/2018-10-05-4990.html


創世記 1:24-2:4 結構


上帝的第六天與第七天創造,涉及

四個主題  
    動物(關涉土地與環境)  
    人類  
    食物  
    安息

四大偶像或四種極端的罪惡  
    滅絕動物(土地與環境)  
    罪人崇拜  
    食物崇拜  
    消滅教會或安息日

不僅魔鬼恨創世記,其實人也恨——因為創世記也告訴我們人類的本相,又將救贖的真理啟示給了人類。
一方面,人不過出於泥土,是屬土之人(哥林多前書15:47-50);人沒有理由被崇拜,沒有任何理由崇拜任何人;人需要的只是神的憐憫:「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篇103:14)。
另一方面,人喪失了起初被賜予的神的形象和樣式,墮落為動物殺手、朝鮮冷面殺手,殺人犯和教會踐踏者;於是人不僅不如動物,還成為妖精和魔鬼之子,必被咒詛;唯有返回安息日或教會,才可能脫離黑暗,進入光明的國度。於是他們痛痛地恨聖經和基督。
但這是主的話語:「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

第六天

創世紀1:24-31的創造敘事與前5天比起來,至少有如下特點。

第一、敘事最為豐富,或篇幅最長。

第二、涉及食物論題。

第三、神看為甚好。這些特徵當然與人的創造有關,而食物信息可以指向聖餐的真理。

第四、第25節中出現一個新的概念:הָֽאֲדָמָה,אֲדָמָה,ground, land;地上。換言之,24-25節存在一個從「地」(הָאָרֶץ)到「地上」(הָֽאֲדָמָה)的轉移。而這個概念與26節中的人(אָדַם)共享著同一個字根——這可能預示著人是出於泥土的。הָֽאֲדָמָה第二次出現在2:5-7:(耕)地、地、地上。

第五、對陸地動物沒有像對水生動物和飛鳥那樣的祝福,這一點令人印象深刻。很有可能早期動物眾多,過度繁殖會對人造成威脅(出埃及記23:29;利未記26:22);或者因為蛇已經在其中了。但是大洪水之後, 神開始祝福動物(創世記8:17)。也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接下來對人的祝福也包含對動物的祝福。

第六、第6天的創造有兩次「事就這樣成了」(24,30);旨在強調創造之工正在進入高峰。

第七、動物沒有強調性別,但人卻強調了男女之別;這是人類的「各從其類」。無視男女有別實際上是將人打回動物界。對我們而言,第六天的男女之別在第七天的安息日之前,已經排除了女牧者的可能性(提摩太前書2:8-15)。

一、陸地動物(24-25)

這地病了,或因亞當犯罪地被咒詛(創世記3:17)。但起初這地並不這樣。那時候: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地要生出活物來……神看著是好的。但不久以後一切都在衰敗中。很多人指著彼得後書3:5-6談論「地」在大洪水之前的第一次水淹和重現,那麼創世記1:24就是土地的第一次復甦。我們如今站在大洪水之後的第二次土地上;基督裡的醫治正在開始,而治理這地的工作再度以新政策等方式展開。我們返回第六天,尋找那起初的生機勃勃和萬物光輝,矚目這需要醫治和治理的土地,以及千千萬萬待恢復著的形象和樣式。

1、活物

動物在人之先,在這個意義上,人也沒有什麼資格萬物靈長。這裡說的「活物」是從地上出來的。這三個概念都需要強調。

第一、長出(תֹּוצֵא,יָצָא)。這個動詞第一次出現在1:12,「於是地發生了(יָצָא)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這讓我們看見植物和動物都出於大地,而且都有一個成長的動態過程。

第二、地(הָאָרֶץ,אֶרֶץ)創1:1,2。這個名詞應該指整個地球,而不僅僅指某處「野地」(2:19)或樂園。動物是遍滿地球上所有陸地的。

第三、活物(נֶפֶשׁ חַיָּה)。這兩個概念出現在1:20-21,「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動)物」。這意味著陸地動物與水中動物都屬於「動物」。

「נֶפֶשׁ」最早出現在1:20,中譯為「生命」;其基本含義是:soul, self, life, creature, person, appetite, mind, living being, desire, emotion, passion。值得強調的是,以西結書和啟示錄都談到「四個活物」(אַרְבַּע חַיֹּות),「活物」一詞就是「חַי」。這一切都讓我們看見,動物與神有一種特別的關係。25節特別強調,動物都是神「造」(עָשָׂה)的,to do, fashion, accomplish, make(7,11,12,16,25,26,31)。另外,這裡的活物是一個集合概念,不是指「一隻動物」,神創造了所有種類的動物;正如祂在一日之內創造了所有種類的植物和人類。

2、分類

兩節經文對陸地動物作了如下的分類:
牲畜,昆蟲,野獸(24);
野獸、牲畜、昆蟲(25)。

然而24節中的第一類動物是「בְּהֵמָה」,beast, cattle, animal。這個名詞的字根可能有這樣的含義:啞的,不能說話的。「בְּהֵמָה」常用來指所有的四足動物。

昆蟲(רֶמֶשׂ)——可能指包括昆蟲在內的一切無脊椎動物。「昆蟲」的特點就是離地面很近,「愛世界」愛得極為深沉(約翰一書2:15;提摩太后書4:10)。
野獸(חַי),這個詞應該指一切活物。而「וְחַֽיְתֹו־אֶרֶץ」,則指地上的一切活物。

25節將「חַי」放在第一位。因此創世記1:24-25節的動物分類可能是這樣:
牲畜和昆蟲構成地上所有的動物(24);
地上的所有動物包括牲畜和昆蟲(25)。

值得強調的是,生命都是各從其類的,這是「生命的個性」。「מִין」最初用於描述植物的各從其類(11-12,x3),然後指水生動物和飛鳥的各從其類(21,x2);最後是陸地動物的各從其類(24-25;x5)——人的各從其類就是男女有別,神的兒子與人的女兒不能通婚,基督徒和外邦人要分別出來,肢體不能互相代替,各族分地居住。

二、創造人類(26-28)

但這地的生機勃勃和井然有序需要「法治」,而管理者本身必須有神的形象和樣式;否則這地一切活物都將滅亡。創世記1:26-28,只用3節經文就完成了人的創造;而人不過是一切受造之物中的一員而已。所以在任何意義上,這樣的記述都不是人本主義的文風,也不存在什麼天地之間人為大。但人的創造確實比較重要。這是一個不斷展開和加強的修辭方法。

27節進一步解釋26節a何為「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28節進一步解釋26節b何為「使他們管理……」。
詩篇8:3-8是詩人的感喟。

1、三重的我們

只是在造人之時,神強調了主語是「我們」。「נַֽעֲשֶׂה」,Let us make。26節有三個「我們」。如同馬太福音28:20中的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對受造的人而言,這我們中的每一位應該是平等的。

相關的敘事方式還可以參考:創世記3:22,創世記11:7,以賽亞書6:8,——以賽亞不會稱天使是主;天使也是受差遣者。

其實更重要的信息在創世記1:27:神(אֱלֹהִים)而不是天使,也不是按天使的形象造人,而是神、按祂(單數)的形象(בְּצַלְמֹו,in his image),就是按神的形象(בְּצֶלֶם אֱלֹהִים,in the image of God)造男造女。

換言之,天使與造人過程無關無分。不僅如此,如果我們仔細查考詩篇第2篇,更可以清楚地看見,上帝與「子」並稱為「他們」(詩篇2:3)。而箴言8:22-36更可以成為旁證——子和靈(1:2)在那裡。

我們還可以把創世記1:27結構如下:

動詞「בָּרָא」的三次使用起到了結構性的作用。這是一個奇妙無比而且含義豐富的神學結構。僅就每一句話的第一個名詞而言,我們可以說,這三句話可以對應三位一體的工作。
第一、神造人,神是造物主,也是創造人的主。
第二、神造人是按或在自己的形象中創造的,而這個形象預表基督。
第三、神所造的是男人和女人,這可以指向基督和教會的關係——而教會的建立和更新,乃是聖靈的工作。

2、製造與創造

上帝造人同時使用了兩個動詞。
26節翻作「造」(עָשָׂה)的動詞。
27節「造」(בָּרָא)使用了3次。
一方面,人與動物都是泥土所造,因此與動物共享「עָשָׂה」;這是從有到有的創造。
另一方面,唯有人是按神的形象和樣式創造的,因此用「בָּרָא」,這是從無到有的創造。

這兩個動詞顯示了人的雙重性(the duality of man):
第一、與動物共享泥土和食物,或人有動物性。
第二、人有神的形象、樣式和受差遣的使命,因此人有神性。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是獨一無二的,他不是動物,他不是神。當然,人也不是天使(詩篇8:3-8)。與此相關,無視失去對這兩種特質中任何一種特質的人學,都是人的謊言。魔鬼強調人像神,於是必然誕生屬靈表演藝術家和吃人自義的人妖以及肉身成道的異教。無神論和進化論強調人不過是動物而且是高等動物,於是人必然淪為食物兇手、宇宙孤兒和政治機器以及秋天的螞蚱。另外一方面,人是這兩個動詞的對象,也表明人生是一個動態或被塑造的過程,因此,人對人不能也無權對人進行終極審判,人必須把最終的審判權交付創造人的上帝。

3、形像與樣式

翻作形象的名詞是「צֶלֶם」,image。首先,這個名詞的本意可能指影子或幻影(shade,詩篇39:6),因此,這個概念可能強調的是這個事實:神是靈(約翰福音4:24)。相關應用可以參考以弗所書4:24。這是新約對神的形象的一種解釋,一種屬靈的解釋。其次,這個名詞在26-27中出現了3次(27節兩次)。這三重形象應該與三重我們是平行的(另參創世記5:3,9:6)。相關的新約經文請參考哥林多後書4:4。如果「基督本是神的像」,那麼按神的形象造人,就可以直接理解為:在基督裡造人(另參腓立比書2:6,歌羅西書1:15)。再次,這個名詞也指偶像之像(民數記33:52等),這應該意味著,任何偶像都不可高於按神形象所造的人。相關經文可以參考哥林多前書11:7。至少可以這樣應用:男人率先應該遠離偶像。男人必須成為男人。最後,人對人要持守基本的尊重與愛,因為每個人都是按神的形象造的,人更不可以用極為專制的方式奴役別人。這一點可以參考雅各書3:9-10。

也有學者認為「צֶלֶם」也有to cut,hew,carve等含義。按這種解釋,人是神的「斷片」或地上的「代表」,基督徒是基督的肢體或份(申命記32:9),教會是祂的新婦和山上的樣式(出埃及記25:40)。因此人殺人以及踐踏「神的形象和樣式」特別是教會是被咒詛的。這一點可參考創世記9:4-6。

一方面我們看見了「血」這個概念怎樣將人(אָדָם)這個名詞的含義顯現出來(紅即血的顏色);另一方面,任何人沒有權利奪去任何人的生命。一切附會暴力的意識形態都顯為魔鬼的品質,因為唯有魔鬼從起初就是殺人和說謊的(約翰福音8:44)。

什麼是樣式呢?「דְּמוּת」,likeness, similitude(創世記5:1,3;列王記下16:10等)。動詞「דָּמָה」的意思是to be like, resemble,to think(民數記33:56,士師記20:5等),追求一致,刻意模仿等等。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人與神相像,這一點人與動物不同。另一方面,只是相像,絕非同一——肉身不可能成道,人不可能成為神。

耶穌說「我與父原為一」,但人不可以這樣說。
保羅可以說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但不可以說我就是基督。
腓立比書1:21,「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中譯不確:ἐμοὶ γὰρ τὸ ζῆν Χριστὸς,For to me to live Christ。

另外一個相關話題是「你們也是神」。約翰福音10:34-36,主耶穌引用的是詩篇82:6-7,詩篇自己解釋了其中的含義:「都是至高者的兒子」。路加福音耶穌的家譜說「亞當是神的兒子」;申命記14:1說「你們是耶和華你們神的兒女」——兒女與父分享一些神性,僅此而已。而按創世記1:26-27的說法,就是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因此有神的樣式或相似性。

首先因為主耶穌自己說神是靈(約翰福音4:24;另參申命記4:15-19)。其次,從道成肉身這個角度上說,包括考慮復活之後基督保持人的形象等因素,我們不能否認,在三位一體上帝的形象中,以屬靈的方式存在人的形象——因為基督徒是在基督裡創造的,並從起初就預定承受產業。所以歌羅西書3:10b說:「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

4、人包括男女

首先我們來認識人(אָדָם)。動詞「אָדַם」ָ的意思是to be red, red。這個動詞在舊約中出現了10次,首先指「染紅的公羊皮」等(出埃及記25:5,26:14,35:7,35:23,36:19,39:34)。其次指紅酒(箴言23:31);再次指罪(以賽亞書1:18)或無罪的狀態(耶利米哀歌4:7)。再次,指向流血的戰爭(那鴻書2:3)。這個動詞似乎已經蘊含著人類的犯罪、救贖和審判的命運。

至於為什麼人被稱為「אָדָם」,這個概念可能同時強調人的兩種屬性:出於土或屬乎血氣(創世記6:3);血這個概念則表明人的生命在神那裡是寶貴的(創世記9:4-6),而唯有基督流血才能拯救罪人。另外,這裡的男女還不是創世記2:22-23中的男人(אִישׁ)和女人(אִשָּׁה)。

動詞「זָכַר」的意思是to remember, recall, call to mind(創世記8:1)。主耶穌設立聖餐說「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應該就是這個記念。

「נְקֵבָה」,female。動詞「נָקַב」的意思是to pierce, perforate, bore, appoint(創世記30:28,利未記24:11等)。

這兩個概念或許有這樣的意思:男人是生產者以及宗教領袖,女人是生育者和更可能的受試探者。

關於血與生命的關係,我們還可以查考「אָדָם」的字根「דָּם」,即blood,血。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創世記4:10-11。人是充溢著生命之血的受造之物,因此流血在神視為殺人(創世記9:4-6)。雅各的兒子猶大顯然汲取了該隱的教訓:(創世記37:22,26;另參42:22;詩篇72:4)。這也意味著「血人」是極其敏感的,你不能傷害他。而人的罪與此相關(罪的工價就是死),所以只有靠代表生命的血才能潔淨和救贖:(創世記37:31;另參創世記49:11,出埃及記4:25,希伯來書9:22)。所以當人被創造為「血庫」的時候,神的兒子流血犧牲已經在神聖計劃之中了(約翰福音19:34)。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上帝在這裡創造的是一個人,夫妻;還是人類,或各種族的人類先祖?

「אָדָם」主要指所有的人(利未記1:2;約伯記32:21)或人類,而非專有名詞。這個字出現在創世記1-2章中:1:26,1:27,2:5,2:7,2:8,2:15,2:16,2:18,2:19,2:20,2:22,2:23,2:25。中文將這個名詞直接翻成專有名詞亞當是在2:7;而KJV將之翻作亞當是在2:19。

我們需要強調的是,「אָדָם」在這裡應該是集合名詞,指向整個人類。因為第三天中的「植物」和第五天的「動物」都是集合名詞。這也意味著,創世記1:26-28中上帝創造的不是一個人,或一對男人和女人;而是人類,包含兩性和各種族的人類先祖。

首先,除了極為特殊的情況下「אָדָם」可以翻作專有名詞亞當,在創世記1-5章中絕大部分經文中,「אָדָם」是集合名詞人類。因此與之搭配的動詞總是複數。
其次,創世記1:26-28以及創世記5:1-2中的「אָדָם」是人類,而不是一個人。這也意味著,創世記5:1中的那個「亞當」的翻譯應該是不準確的。創世記5:3才開始轉向伊甸園中的亞當及其後裔。

5、治理與管理

但人畢竟是按神的形象和樣式創造的,與動物不同。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形象和樣式」首先就表現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דָּגָה),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僅就這3節經文而言,人的特點在於責任,對神和世界的雙重責任。這裡有兩個動詞顯示人的特徵或責任,或人應該見證的神的形象與樣式。

第一就是管理(רָדָה),to rule, have dominion, dominate, tread down。首先,這個動詞的主語是「他們」,they shall rule。這似乎再一次表明上帝起初創造的是人類,而不是一個人或一對夫婦。何況所有動物種類都已經創造出來了,這不是一個人和一家人能完成的工作。這個動詞顯示一種權柄或面對其他受造之物的人類特權:人是可以「凌駕於」動物之上的。但管理絕非暴政,它表明一種有效而正常的君主政治,類似以色列王國那種政治體制。所以律法書說:「不可嚴嚴地轄管(רָדָה)他,只要敬畏你的神」(利未記25:43;另參利未記25:46,53等)。轄管(רָדָה)在26和28節重複2次,都出於神的命令。換言之,掌權者或人的治權絕對是一種法治,就是按神的話語、命令、律法實施的統治;而絕非人的任性而為或把權力當成犯罪的優勢。無論如何,管理不是侮辱和屠殺。滅絕野生動物就不存在管理了。當你成功消滅了動物,你也成功消滅了自己王子的身份,淪為獨夫和暴民,最終被神咒詛。上帝是愛惜牛羊的上帝(詩篇36:6,50:10;箴言12:10;約拿書4:11等),上帝要動物也進入安息。而如果人類犯罪,上帝就會收回祂創造的動物;上帝只把動物賜給那些配得的民族(耶利米書9:10,12:4,21:6,27:5)。不僅如此,管理也意味著人對動物要承擔責任。《反虐待動物法案》是有聖經根據的。我們必須永遠記得,上帝憎惡弱肉強食和恃強凌弱;祂一定剷除一切自高之妖。

第二個動詞是治理(כָּבַשׁ),to subject, subdue, force, keep under, bring into bondage。管理的對象是動物,那麼治理的對象是這地,這可以指向人和動物的生存環境。這個動詞在整卷舊約中,基本上指上帝的選民對敵國土地的「制服」、「使之為奴」、「踐踏在腳下」或相反。如民數記32:22,(另參約書亞記18:1;撒母耳記下8:11;;歷代志上22:18;尼希米記5:5;以斯帖記7:8;耶利米書34:11,16;彌迦書7:19;撒迦利亞9:15)。
因此從屬靈的含義上說,這裡的神聖命令和差遣,可以平行這節經文:馬太福音10:1。換言之,我們必須站在世界的王或仇敵面前為主爭戰,為其他生命爭戰(使徒行傳9:15;啟示錄11:4)。而這些信息進一步讓我們相信,「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構成了人靠神得勝、教會屬靈爭戰的基本語境(創世記2:15,4:7)。值得強調的是,26節管理的對象包括四類,而陸地動物清晰地一分為二:牲畜與昆蟲;而28節,用「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將這兩類動物歸為一統。

治理這地包括人的自治(節制)。神在這裡已經賜給了人類管理動物和治理這地的權柄,這是神的律法。當蛇上升為亞當和夏娃的「教師」,而亞當和夏娃寧願「順服」蛇這個動物的道理的時候,人的罪就更加顯明瞭。蛇顛覆了神與天使以及神與人的秩序;蛇和夏娃顛覆了男女的秩序;亞當和夏娃顛覆了人和動物的秩序。凡違背律法的都是罪。魔鬼化身為動物或蛇並首先走向女人,這些試探充滿了對創造秩序的顛覆。與此相關,在創世記第1章中,植物只是動物和人類的食物,但在蛇的試探中,某一種食物(禁果) 也上升為人的主宰。人以食為天,痛失樂園。

三、神賜食物(29-30)

人的敗壞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從食物或吃上升為偶像開始。亞當夏娃因吃禁果而將人類陷入罪中;挪亞醉酒再度顯示罪人的本相。以掃為一碗紅湯出賣長子的名分,加略人猶大為30塊錢賣主。銀匠底米丟為生意阻擋並逼迫使徒保羅,底馬因為貪愛世界棄絕攪擾了教會……德國人為資本論相稱暴力殺人,霾國人為炫富正在滅絕一切動物和植物。一切都是食物以及食物秩序惹的禍,而魔鬼藉著食物試探成為罪人的掌權者。從來如此:食餌,這是一切家畜淪落的原因。

不排除一種可能,如果存在亞當之前的人類,如果那個文明滅亡了,那麼原因之一也可能與食物有關。創世記1:29-31設立了食物的基本規範,不僅確立了素食的「普世價值」;而且在動物和人、動物和動物、人和人之間建立了絕對公義的食物供應制度。如果這個神聖秩序任何一個方面被打破,那麼,這地即使不返回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也會讓樂園變成曠野和沙漠——「野地還沒有草木,田間的菜蔬還沒有長起來……」(創世記2:5a)

1、看哪,你們!

人被造出來了,而且貌似高人一等。而首先要確立的憲法就是食物分配秩序。我們先重點說說這裡的核心概念:

食物(אָכְלָה), feminine noun; food, eating(29,30)。這個概念與起初人的犯罪相聯繫;最終指向聖餐——只有靠著吃喝基督,才能飽足人的終極飢渴。

這3節經文首尾呼應著這個呼喊(הִנֵּה)Behold,看哪!也許即將完工,上帝要表達祂的喜樂滿足;也許事關重大,上帝呼喊人類抬起頭來先學習基本規矩,才能有效地治理這地,制服仇敵。

起初神對人的供應是何等的充分呢?

這就是所謂的天賜豐裕。這一事實可以從(כָּל)(all,every)在這3節經文中的反覆出現來證實:在29節中它出現了3次;在30節中出現4次;在31節又出現總結性的1次。一方面,神把一切植物都給了人類和動物;另一方面,所有人和動物都在神的供應之內。這是大能的神,這是大愛的神。神藉著第六天,將以食為天的族類以及一切指著食物供應建立政治合法性的騙子帶回創世記。一方面,人和一切動物都是食物採集者,都是受造者,都需要上帝餵養;沒有一人是神,是自有永有的。人都是需要餵養的小烏鴉。另一方面,唯有上帝是食物供應者,是賜食物者——任何人沒有資格說:我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因此我有資格像神一樣統治你們。也不是人用食物供奉神,而是神用食物養育人;這一點基督教與異教針鋒相對。在上帝最初的創造計劃中,地上的食物是足夠所有人和動物公平食用的。人和動物在領受上帝供應食物這個方面,是完全平等的,人與人、人與動物都平等。短缺乃是出於人的貪婪和揮霍以及假神的稅率。這也意味著,納稅必須是合理的納稅,順服掌權者必須是合理的順服——不需要順服這樣的羅波安(列王記上12:11;羅馬書13:5-8)。

2、看哪,它們!

然後我們看上帝的動物政策。上帝還是「讓列寧同志先吃」;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有食物特權。上帝同時也是動物的守護神和食物供應者。而且是每一位動物的食物供應者。這一事實也與普世救恩論相關。需要強調的這樣幾個概念。
第一、29節中的蔬菜(עֵשֶׂב)和樹木(עֵץ)合起來就是所有的植物,這個關係我們已經討論過了(29)。30節中的「青草」在原文中本是蔬菜(עֵשֶׂב)。
第二、這段經文並沒有談及海中動物的飲食問題,這是因為那裡的動物不需要人與之共享食物。
因此這一事實進一步表明:這些食物的教導是為了教導人要學會在食物採集方面節制並且愛。

或許水中的動物與陸地上的植物無干;或者,水中動物不存在與人分食的關係。當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水中的大魚已經墮落了。我們也將在伊甸園中看見:亞當命名的動物中不包括水生動物。而從聖餐的角度上看,這或許可以成為「封閉性聖餐」的一種真理根據。

總而言之,我們基本可以這樣說,起初人和動物都是素食的。只是因為罪,才有動物被殺;但在大洪水前,殺死動物主要是為了獻祭神(3:21,4:2-4,7:2。9:3)。當基督復臨,動物也會重新以蔬菜為食物(以賽亞書11:6-9;何西阿書2:18)。

3、看哪,多好!

為人父母的一定能體諒上帝的心腸:看著自己的兒女和受造之物在眼前完全了,是何等的喜樂。而且一切(כָּל)都是那麼的美好!「甚好」(וְהִנֵּה־טֹוב מְאֹד),and, behold, it was very good。

為何這樣美好呢?可能有三個原因:人被造出來了;一切創造的工作結束了;人和動物有吃的,開席了。behold,爸親喊兒女回家吃飯。起初一切是這樣的美好,不忍心打破,不忍心往下看。看哪多好,不久之後會變成:看哪多壞多慘多噁心多麼的罪惡滔天……正因為曾經如此喜樂後來的境況更讓人悲從中來,因為這一切將因罪而徹底失喪。從創世記到巴別塔,從伊甸園到大洪水,這是任何人也無法編造出來的文學悲劇——喜宴即將淪為喪禮,祝福即將變成咒詛。我們越聽見神說「看哪多好」;我們越是聽見耶穌哭了:(創世記6:5-7)。

第七天

第七天是創造計劃的高峰或完全。創造始於神也終於神。而6+1這種模式不僅是創造的程序,也是人類生活的模式:6天工作,1天休息或崇拜或神聖生活。創世記2:4節可以與創世記1:1交叉呼應;而這4節經文本身也可以形成交叉結構:首尾特別明顯呼應的概念如「天地」與「創造」。

希伯來文明的核心特徵就是安息日文明。而七日安息,攸關創世真理與祝福,關乎人是否是聖徒聖民以及自由人,還是暴民賤民以及奴隸。沒有第七天的民族只能是用罪和食物將自己扣留在第六天的畜類——因為食物構成了六天創造的頂點,也構成了他們幸福的終點。

一、完成創造(1)

1、成了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וַיְכֻלּוּ הַשָּׁמַיִם וְהָאָרֶץ וְכָל־צְבָאָֽם)

第一個詞是動詞「כָּלָה」(這裡沒有任何動詞應該翻譯成「造」),在這裡它用作被動語態(Pual),也讓我們看見,天地和其中的萬物都是受造的,因此崇拜天地和其中的萬物就是偶像崇拜。

動詞「כָּלָה」的基本含義是to accomplish, cease, consume, determine, end, fail, finish, be complete, be accomplished, be ended, be at an end, be finished, be spent。「כָּלָה」在2:2又重複一次。這個動詞也有「完成之後離開」的含義(創世記6:16,17:22,18:33等)。

這裡的概念從神學上可以與約翰福音19:28平行:(另參約翰福音19:36)。這個once for all的真理,還可以參考希伯來書7:27-28,(另參希伯來書10:1-18等)。

2、萬物

完成的對象在這裡並列為三類:天(הַשָּׁמַיִם)、地(הָאָרֶץ)和萬物(כָל־צְבָאָֽם,all the host)。

陽性名詞「צָבָא」的基本含義是:that which goes forth, army, war, warfare, host。即「萬軍(יהוָה צְבָאֹות)之耶和華」;這裡不可能指天使或眾星。如撒母耳記上17:45。這個名詞基本上關乎屬靈的戰爭。換言之,上帝在創世記1:3-31的一切事工,似乎都是為了建造耶和華的軍隊,以「制服」已經存在的「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為「治理這地」。這個名詞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就指向世界的軍隊(創世記21:22-23,26:26);然後耶和華神將以色列人建造成為軍隊:(出埃及記6:26,另參出埃及記7:4,12:17,12:41,12:51),民數記1:3的這個概念更徹底地反應了摩西記述創世記1章的目的:「凡以色列中,從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的(צָבָא),你和亞倫要照他們的軍(צָבָא)隊數點」。在民數記第1-2章中,這個名詞出現了36次之多!神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列隊出來了,神要安息。

二、安息聖日(2-3)

1、七日

這裡有三個概念都重複了三次: 七日(שְׁבִיעִי)、完工(מְלָאכָה…עָשָׂה or בָּרָא)、安息(כָּלָה,שָׁבַת,שָׁבַת)。

「שְׁבִיעִי」,seventh。創世記2章之後,這個詞再度出現在 創世記8:4,「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而關於第七日或安息日的真理,可以參考出埃及記20:8-11。另參出埃及記12:13-17。在這個意義上,摩西回溯安息日為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2、完工

在某種意義上,神安息是因為祂將世界交給了祂的軍隊,祂可以休息了。

陰性名詞「מְלָאכָה」也出現了3次,基本含義是:occupation, work, business(創世記33:14,39:11;出埃及記12:16)。完工是休息的前提。

第2節有一個交叉結構:

中間強調祂在第七日安息了; 首尾呼應的概念是,神在第七天完成了他在作的工;離開祂所有在作的工。

其中「作」(עָשָׂה)和「工」(מְלָאכָה)嚴密呼應。

神的形象和樣式也表現在完工與安息這兩個方面。

第一、祂是作工並且直到完成的神。這與所有不負責任、沒有長性、半途而廢的那種「妖精性情」針鋒相對。任何屬神的工作都會有攔阻,耶穌也一樣。除了掌權者的逼迫和人民的棄絕,還有門徒的軟弱。但既然祂要完成十字架的事工,耶穌就必然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參見馬太福音16:23)。這是保羅的見證:必須把當跑的路跑完(提摩太后書4:7)。而這種神的性情,就是恆久忍耐的愛和對神真正的信仰。

第二、祂是主動休息並教導休息的神。動物和人都不會主動休息,只會被動休息。「以掃對雅各說,我累昏了」(創世記25:30),所以他不得不休息。但基督徒的休息與這種肉體的軟弱無關,乃是因為這是真理。以弗所書4:24中這樣談論新人和神的形像:「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這是兩種生命:出於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出於肉體的仁義和聖潔。

其中道理可以平行馬可福音4:35-28,「35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38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真理中安息應該勝過任何環境。而休息不是娛樂,而是在神裡面安息。按人的肉身和環境的影響,人不可能靠自己進入安息日——重要侍奉不完的偶像和攪擾,因此唯有順服神的命令,人才可能進入安息。而你會看見,神會埋葬你身後的一切追兵,在你前面帶領你走干地,進入第八天。

3、安息

有兩個概念可以指向安息。 第一是「完成」(כָּלָה)。但動詞「שָׁבַת」更指安息,to cease, desist, rest(創世記8:22);它也是「七」這個名詞的字根。

埃及是不允許有安息日的:「埃及王對他們說,摩西,亞倫,你們為什麼叫百姓曠工呢?你們去擔你們的擔子吧。又說,看哪,這地的以色列人如今眾多,你們竟叫他們歇下(שָׁבַת)擔子」(出埃及記5:4-5)。世界的王要你永遠背負重擔去生活。這是我們的信仰:「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馬太福音12:8;馬可福音2:28;路加福音6:5)。

上帝不僅賜福動物和人類,「3神賜福(בָּרַךְ)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從「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1:27)這個角度解釋賜福,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藉著七日聖會,神要重生很多百姓,並使之成為得勝的軍隊。

定為聖日(וַיְקַדֵּשׁ אֹתֹו),and sanctified it。這是沒有臨到動物和人的賜福,唯有「第七日」被「封聖」了。

聖(קָדַשׁ),to consecrate, sanctify, prepare, dedicate, be hallowed, be holy, be sanctified, be separate(出埃及記13:2)。在所有宗教教義中,唯有聖經將聖與時間聯繫在一起,而非首先聖地、聖人、聖物等等(尼希米記8:9-11)。這實際上廢棄了任何偶像崇拜的可能性,並使任何人類歸為聖民成為可能。人唯有在時間面前是完全平等的。當然,時間封聖也讓人無可推諉——「沒有時間參加主日崇拜」,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謊言,只因崇拜偶像。
一方面,只有神有權能使尋常事物分別為聖;重點不在第七日本身,而在神。
另一方面,人必須順服和敬畏神分別出來的聖日。

當耶和華神第二次向摩西和以色列人宣告安息日律法之時,語氣更為嚴厲:(出埃及記31:13-17)。 神不僅要人安息,動物和土地也要安息。如申命記5:14,利未記25:6。安息的真理也彰顯神對一切受造之物的大愛。如果人違背安息日的真理,神會強迫人進入安息——以色列人被擄掠到巴比倫,目的之一也是讓應許之地享受70年的安息。

三、第一家譜(4)

1、天地來歷

將第4節歸入七天的創造敘事並視為七天記事的總結,
首先是考慮第一組概念:「אֵלֶּה תֹולְדֹות」,These the generations。這些記錄,這些歷史,這些家譜……這個句子更應該是指上面的信息的。「代詞」(demonstrative particle)אֵלֶּה一般翻譯為these;雖然它同時可以有兩個方向的意指:used before antecedent;used following antecedent。但它主要指向已經存在或讀者已知的人和事(創世記33:5,44:6;出埃及記38:21等)。

其次,名詞「תּוֹלְדוֹת」引領了「創世記十份家譜」,雖然基本上放在家譜之前,但所記載的家譜成員都早已經存在了,如創世記6:9等。不僅如此,在創世記的所有家譜中,「תּוֹלְדוֹת」引領的每一份家譜,基本上都在記述上一代人的死亡之後,為引出下一代人的降生。比如以實瑪利和以撒的家譜緊接著亞伯拉罕的去世,大凡如此(創世記25)。而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討論這個話題:亞當是否是第一個人類?或者,創世記2:4是否在終結一個世代,轉向一個新的世代?

最後,創世記2:4兩次明說這是「創造天地」的記載,而只有創世記1章完全符合這個定義;而創世記2章基本上與創造天地無關;尤其與「造天」無關。同樣重要的是,創世記2:4的天地可以與創世記1:1中的天地形成完整的交叉呼應。

「תּוֹלְדוֹת」的基本含義是:descendants, results, proceedings, generations, genealogies;這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概念也有兩個方面的意指:account of men and their descendants;begetting or account of heaven (metaph)。因此可以用比喻說,創世記1:1-2:3,是關於天地萬物之「家譜」。

2、耶和華神

不過這裡有一個全新的概念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耶和華神」。神的這個新名讓底本說和高等批判進行了無限的想像和發揮。但我們完全可以離開他們回到聖經中來。聖經只有一位作者就是聖靈,而聖靈向摩西默示了創世記。神的意思是一貫的,其中一些用詞的變化乃是為了啟示神自己特別的旨意。這與幾個作者無關,但關乎同一位作者在不同語境之下要表達不同的神學重點或真理關切。

「יְהוָה אֱלֹהִים」,the LORD God。
KJV將יְהֹוָה翻作LORD;
中譯是音譯:耶和華。
而新約聖經可以平行的名詞應該是「主」。
其動詞字根是「הָיָה」,to be, become, come to pass, exist, happen, fall out(創世記1:2-3;29);或「הָוָה」,to fall,to be, become, exist, happen(創世記27:29等)。

大致而言,這個動詞可以指向三個事實:
第一、是、存在、永存或真理;
第二、生命(約翰福音1:4);
第三、臨到,分差遣而來,或道路。
所以我們可以將之與約翰福音14:6平行:「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總而言之,「אֱלֹהִים」更強調聖父或三位一體上帝的創造工作與權柄;而「יְהוָה אֱלֹהִים」開始轉向三位一體上帝在基督裡的道成肉身,而祂是人類的救主。加略人猶大和諸多現代人相信有神(אֱלֹהִים);但不承認耶穌是主或救主(הוָה)。這就是問題所在。

學者們普遍注意到,「יְהוָה אֱלֹהִים」或「耶和華神」這個名稱,在創世記2-3章中出現了20次,另外在摩西五經者中只出現1次:「(摩西對法老說)至於你和你的臣僕,我知道你們還是不懼怕耶和華神」(出埃及記9:30)。而在舊約其他經文中出現了16次,基本上與建殿相關。而其餘在舊約聖經中所出現的相關名稱,或者是神(אֱלֹהִים),或者是「耶和華」(יְהוָה)。

「יְהוָה אֱלֹהִים」同時表明兩個事實:

第一、創造主既是外邦人(廣義)的神,也是以色列人(廣義)的主——當這兩個名字合併使用的時候,聖靈宣告的對象是一切受造之物和所有人類;其中總是包含神的選民對神的認信。創世記2-3章中,神是亞當和夏娃的主,也是一切受造之物的神;天使和蛇也是受造之物。出埃及記9:30中,神是以色列人的主,但也是創造法老和埃及人的神。

第二、「אֱלֹהִים」要以「יְהוָה」的方式住在我們中間,這指向道成肉身在地上搭支帳篷的遠景。

惟獨第六天和第七天的序數詞前加了定冠詞,這是特別的兩天。如果沒有第六天,大地是寂寞空虛的;如果沒有第七天,如果神沒有啟示為耶和華神,人就只能是高等動物和宇宙孤兒。第六天,神兩次宣告「事就這樣成了」,而且神看著一切所造的甚好。第七天,神就與萬物安息。我們也看見地上的一切生命(植物、動物和人)都出於土地;大地是他們第一個家鄉。秋天和死亡降臨,生命開始回家。但是第七天,神為生命開闢了一個新家。你或者安息地土,或者安息主懷。我們用什麼來類比最後這兩日的關係呢:「29你們看,耶和華既將安息日賜給你們,所以第六天他賜給你們兩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許什麼人出去。30於是百姓第七天安息了」(出埃及記16:29-30)。

這六天的確可以看成一場筵席的預備:
第一天,我們被從黑暗中分別出來,進入光明的國度。
第二天、神的國度是天國,是帳幕。
第三天、帳幕中有主的餐桌(干地),上面預備了食物(植物)。
第四天,筵席上燈火通明(光體)。
第五天、筵席上有很多僕人以及賓客(魚和鳥)。
第六天、神的眾子和動物進入筵席。

但是,這不是完整的盛筵,完整的盛筵乃是第七日;完整的聖餐乃是這樣:「耶穌說,你們來吃早飯」(約翰福音21:22a);「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掰開,遞給他們」(路加福音24:30);「正說這話的時候,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路加福音24:36;另參約翰福音20:19,26)。


本篇學習筆記, 摘自 任不寐牧師

CSMP聖經課程, 影音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0JKJS662Y&list=PLkYuhuWK3UJkcS-kwUdJ4rreIH_3acopx&index=14

不寐之夜, 講章網址: http://www.bible.url.tw/bmzy-montrealccc-com/2018-10-05-4990.html